优秀学习习惯一:预习的习惯
预习可以联系以前的知识,发现新问题,思考怎样解决问题,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。这样既能培养自学能力,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。
优秀学习习惯二: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
随着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,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。如果因时间限制,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,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,使之全面、有条理。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,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、归纳的能力,一举多得。
优秀学习习惯三:课后复习的习惯
复习的目的是“温故而知新”。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,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“遗忘速度曲线”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,即先快后慢,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,两天后就较缓慢。因此,要巩固所学知识,必须及时复习,加以强化,并养成习惯。
优秀学习习惯四: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
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,不要在第一时间寻求他人的帮助,而是在综合考量多种方法后主动去解决问题,如果经过思索之后还是无法入手,可以去寻找他人的帮助,但是一定要掌握学习方法,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优秀学习习惯五:及时改错的习惯
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、试卷上面的错误,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,然后用一个本子,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,用“错别字举例”、“错题汇编”等形式分类记载,以警示自己,避免出现类似错误。
优秀学习习惯六:认真书写的习惯
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,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“印象分”,从另一个方面看;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,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,因此高质量的书写不仅得到众多良好评价,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。
优秀学习习惯七:认真观察、思索的习惯
进人中学后,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。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,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。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,因此,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,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。
优秀学习习惯八:积极阅读、写作的习惯
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,应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,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,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。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,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、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。在养成观察、思索、阅读习惯的同时,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。
优秀学习习惯九:养成有条理的习惯
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,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,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。东西存放无规律,要用时东寻西找,心烦意乱,极易影响学习情绪;做作业不讲条理,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学习效率就低。
扫描二维码咨询客服